Effectiveness

Designed
  1. 學生方面:
    1. 讓學生有機會「跑出課室」學習;
    2. 促進學生、教師及家長對水族、本土淡水生態保育及環保的知識及意識;
    3. 讓學生運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,促進學生對知識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;
    4. 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,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;
    5. 透過活動及多元感官教學增加學生對科學的興趣;
    6. 透過水族實驗、紀錄實驗數據、專題研究及活動,提升學生的研習能力、科學探究能力、資訊科技運用能力、協作能力、表達能力,及對自我能力的瞭解;
    7. 透過與本地淡水生物專家的合作,讓學生協助保育本地瀕危淡水生物。
  2. 老師方面:
    1. 透過多元化的水族活動,增強教師對學生能力的瞭解;
  3. 學校方面:
    1. 透過利用水族設施,讓教師設立相關的校本課程及跨學科主題教學;
    2. 透過利用校本課程及跨學科主題教學,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豐富及多元化。
Actual
  1. 學生方面:
    1. 成立學生組織,促進學生專長及潛能的發展,同時拓寬學生視野;
    2. 設立不同校本課程,提升學習效能;
    3. 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方式;
    4. 透過演講分享專題研習成果,增加學生的成功感,培養團隊精神;
    5. 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、社會及環境議題、河流生態和環保責任;
    6. 增加學生的協作能力,培養自學精神。
  2. 老師方面:
    1. 提升個人在環境教育方面的水平;
    2. 老師熟習應用數據收集儀器,有利於設計更多、更適合課程的環保實驗;
    3. 讓老師可利用作戶外學習的地方,從而使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技巧得以改進。
  3. 學校發展:
    1. 創立首個以本地淡水生態為主,包含各類淡水生境,品種豐富而且適合進行教育活動的學習地方;
    2. 改善及美化校園;
    3. 利用課室以外的學習地方,增加學習效能;
    4. 學校可成為淡水生態研究的先導學校。

Evidence

  1. 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;
  2. 問卷調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