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ffectiveness
Designed
- 學生方面:
-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和學習興趣,以建立自尊和自信;
- 利用不同之教學活動,增加課堂之變化,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;
- 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,配合學習環境,讓一年級學生更能適應小學生活;
- 善用社會資源,突破課室的障礙,讓學習更多元化及全面;
- 利用多元評估形式,透過進展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,提升學習效能。
- 將現有一至二年級「百變教室」課程延伸至來年度三年級,讓學生有延續性的學習及發展。
- 老師方面:
- 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,發展校本課程,設計與生活結合的主題教學及有關的教學活動;
- 提升教師專業知識,促進教師之專業發展;
- 創造教師空間,讓教師專心參與課程發展;
- 配合各項人力資源,讓教師之間同儕合作,提升團隊精神;
- 透過自我評估及教學檢討,促進教師之教與學。
- 學校方面:
- 為一至三年級編製校本課程,令學校的校本課程教材更完備;
- 讓校本課程能與友校同工分享,並交流經驗及心得,促進學校之間的專業聯繫。
- 家長方面:
- 讓家長進入課堂,參與及協助教學,建立家長與教師的夥伴關係,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;
- 增進家長與子女及家長與學校的良好關係。
Actual
- 學生方面:
- 學生在知識、技能及態度三方面有均衡的提升;
- 利用多元化的學習活動,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;
- 課程以多元智能為中心,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;
- 透過課程統整及專題研習等活動,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方式;
- 利用合作學習模式,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。
- 老師方面:
- 課程的方針及得到各界的認同及讚許,增加了教師的成功感;
- 提供教師培訓機會,促進教師專業發展;
- 改善教師專業水平,實現自我提升;
- 與課程發展處小學課程發展組及赫墾坊劇團合作,提升教師專業知識。
- 學校發展:
- 提升學校的整體形象;
- 舉行工作坊及講座,增加學校之間協作交流的機會;
- 激勵互相學習的動機;
- 推動教學研究風氣;
- 促進學校團體精神。
Evidence
- 課程評鑑;
- 學生及家長之重點視學報告;
- 學生及家長之問卷調查結果;
- 兩次教學研究。